專家解讀 | 江蘇零碳園區新政公示:從指南到規范,園區如何輕松邁入零碳?
2024年3月,江蘇省發展改革委、市場監管局印發了《江蘇省(近)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(暫行)》(以下簡稱《初期指南》)。時隔一年,2025年6月,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《零碳園區建設指南》報批文本公示(以下簡稱《深化指南》)。從《初期指南》到《深化指南》,江蘇省零碳園區建設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,指標更細、要求更高。
今天,我們邀請到ICAS英格爾認證可持續發展事業部零碳園區專家方喆,方老師在“零碳園區”規劃、碳排放核查與碳中和咨詢方面擁有十余年項目經驗,曾參與多個省級零碳試點園區及《零碳園區評價技術規范》的研究與應用工作。此次他將以審核專家和咨詢顧問的視角,為我們深入解讀江蘇零碳園區政策升級及建設要點。
同時,為更好地助力企業落實零碳園區建設,7月25日下午15:00,方老師將在線上展開《搶占綠色未來!零碳園區建設指南與評價規范360°解讀》直播分享。屆時,將深度拆解政策與標準的內在邏輯,全面解析企業零碳園區建設路徑。
從“路徑”到“標準”,《深化指南》帶來了哪些升級?
首先,內容框架更系統。《初期指南》聚焦于零碳產業園的“六化”建設方向,包括能效標桿化、生產清潔化、能源零碳化等,側重于理念宣貫與基本路徑規劃。而《深化指南》則新增 “綠色低碳創新”“綠色基礎設施”“碳信用評價”等板塊,提出完整的“建管評用”閉環架構,擴展了建設要素和前沿方向,像氫能、CCUS、數字能源平臺等均被納入,讓零碳園區的建設體系更全面、更具前瞻性。
其次,指標體系更精細量化。《深化指南》明確了29項具體建設指標,并分類為一類(剛性達標)、二類(推薦性)、三類(鼓勵性)。例如,“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≥80%”“產出產品單位能耗達到或優于2級限額標準”“規上企業碳排放核查覆蓋率 100%”等。相比之下,《初期指南》更強調方向性、方法性,量化指標較少,更適用于前期探索階段。《深化指南》指導零碳園區建設指標如下:

再者,技術深度和執行門檻提高。《深化指南》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能碳數據整合與平臺建設要求,如90%以上企業覆蓋的數字管理平臺等。同時,它強調企業端碳資產管理與參與碳市場履約,推動零碳園區建設從“政策推動”向“市場驅動”轉變,這對園區的技術應用和執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最后,對園區主體提出更大挑戰。《深化指南》中的高標準指標體系對園區的規劃能力、技術儲備、資金投入、企業協同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尤其是對中小園區而言,構建平臺化管理體系、滿足高比例綠電、推行碳足跡核查等都需要跨組織整合能力和資金支持,這無疑是不小的挑戰。
零碳園區先建設、后認證?“指南+規范”的閉環邏輯是什么?
這其實涉及到《零碳園區評價技術規范(T/CECA-G 0344—2025)》(以下簡稱《規范》)與《初期指南》《深化指南》的關系。《規范》是用于評價園區是否達到“零碳”標準的認證標準,重點是回顧過去一年是否符合零碳要求。而《初期指南》和《深化指南》則面向未來,引導園區如何建設零碳體系。
兩者對《規范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第一,為零碳園區評價提供系統化建設路徑。《規范》要求園區具備溫室氣體核算、碳管理制度、碳量化與第三方核查等基礎能力,《初期指南》與《深化指南》正是圍繞這些核心能力進行建設路徑設計,幫助園區建立與《規范》相適配的“碳管理+能效提升+減排抵消”閉環體系。
第二,在指標口徑和數據基礎上高度銜接。《深化指南》中明確了“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”“終端用能設備能效”等關鍵量化指標,與《規范》中的評價項如“能源結構優化”“綠色建筑覆蓋率”完全對應。《初期指南》中提到的碳排放核算邊界、量化方法(采用 ISO14064-1、GB/T 32150 等標準)也與《規范》中要求一致,為園區申報認證打下了堅實的數據核算基礎。
第三,推動評價標準從靜態合規向動態績效轉變。《初期指南》和《深化指南》不僅關注是否 “達標”,更強調動態推進、機制建設與持續改善,而這些正是《規范》中強調的“全過程管理”理念,讓零碳園區的評價更具科學性和持續性。
所以,零碳園區建設和認證是相輔相成的,建設是基礎,認證是檢驗,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零碳園區的發展。
當前階段,園區如何應對新挑戰?
面對《深化指南》帶來的新挑戰,園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應對:
一是緊跟政策,提前布局。園區需建立系統工程思維,提前進行能力儲備與多主體聯動機制建設。建議園區管委會組織專項小組,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,共同研究《深化指南》要求,制定詳細的建設方案,確保在政策框架內有序推進零碳建設。
二是強化技術支撐。園區應加快數字能源平臺建設,引入物聯網監測設備,確保數據實時采集與傳輸,為能碳管理提供精準數據支持。同時,鼓勵企業推進節能降碳技術研發投入,提升園區整體技術水平,以滿足更高的標準和市場準入要求,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三是推動企業協同。園區需加強企業間的協同合作,建立工作專班小組,定期召開會議,推動重點企業共同參與碳市場履約。對于中小企業,園區可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,幫助其提升碳管理能力,形成園區內的零碳建設合力。
四是注重宣傳與信息披露。園區應及時披露碳足跡信息,增強透明度,贏得社會認可。同時,將碳足跡管理成果融入園區品牌建設,提升園區的綠色形象,吸引更多綠色產業和資源入駐。
《深化指南》從“路徑”走向“標準”,不僅是對《初期指南》的深化延展,更是從試點階段走向全面推廣的轉折點。園區需緊跟政策導向,強化技術支撐,推動企業協同,注重宣傳與信息披露,積極應對更高建設門檻和認證挑戰。未來,《規范》的普遍應用將倒逼園區嚴格按照指南建設路徑提升能力,形成建設與評價的互促閉環,助力江蘇省零碳園區建設邁向新臺階。
在這個過程中,ICAS英格爾認證作為國內領先的認證與可持續發展服務機構,具備低碳減排領域的深厚積淀與專業能力,取得首批零碳園區評價機構授權證書,榮獲碳標簽授權評價機構、零碳工廠評價機構等稱號,牽頭起草《環境、社會與治理(ESG)管理體系要求》等標準,可為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與實際價值的綠色發展指導,并為園區提供專業有力的支持。
下一篇,我們將帶來零碳園區建設更深入的解讀,聚焦零碳園區建設中的具體案例和實操技巧,看看那些成功邁入零碳行列的園區是如何突破難點、實現目標!
供稿:方喆
編輯:付容格
審核:付立君
